English

《运行嬗变——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新论》评介

2000-02-04 来源:光明日报 蒋伏心 我有话说

城市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密集区,是社会经济的龙头;城市经济关系是社会最复杂的经济关系。因此,如何研究城市经济关系,特别是揭示城市经济的内在结构和运行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张颢瀚(张曾芳)与张龙平合著的《运行与嬗变——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新论》以世纪之交的世界城市经济为基本研究对象,以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城市经济为重点,以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从城市经济演化、城市经济结构演变、城市五次产业、城市市场与流通等方面,总结了历史规律,提出了新概念、新理论,建立了新体系。《新论》还以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经济为研究对象,逻辑地揭示了我国城市经济在“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方面所发生的两个重大转变,揭示了我国城市21世纪初的运行趋势。

一、纵横剖析城市经济历史演化和结构发展规律

从纵向看,《新论》对城市经济四千年,特别是近百年的发展进行了纵向分析,从古代城市经济起源、古代城市经济到当代城市经济的演化过程,显示了各阶段城市经济的特点;提出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演化的规律:(1)商业经济在城市经济升级换代进程中基础性的作用;(2)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历史高度融合;(3)技术创新是城市经济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持续动力;(4)城市经济在空间上经历着由点——区——片的质量互变过程。

从横向看,《新论》对城市经济的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变动与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的趋势,在对我国城市经济结构主要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思路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这一研究符合城市经济结构发展的趋势,对我国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系统地提出了五次产业的新理论

《新论》以城市产业高级化和多元化为核心,通过历史和实证的分析,提出了城市五次产业的新概念和新理论,从而建立了以五次产业为核心概念的新体系。在“平中见奇的城市第一产业——城市农业”一章中,提出了农业城市到城市农业的地理整合、经济整合与体制整合的过程,探讨了城郊农业到都市型农业两个重要阶段。作者将工业产业称为城市第二产业,认为工业不是城市的“夕阳产业”,探讨了城市工业与城市化的关联与走势,着重研究了工业创新的新理念与对策。方兴未艾的服务业是城市的第三产业,《新论》着重研究了城市金融、房地产、市政服务等服务产业的功能和演化趋势。值得提及的是,《新论》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和第五产业文化产业的独立化。将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独立出来,不仅展示了城市产业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以使政府在产业政策上对服务、流通、信息、科教文化等产业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将第三产业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而恰恰忽视其内在区别和不同的内含和有别的发展特点。信息产业作为城市的第四产业,是《新论》的重要研究对象。作者研究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与城市经济运行的密切关系,侧重分析了经济信息化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对策。对城市第五产业——文化产业,《新论》从文化与经济、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分析了文化产业的起源与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潮流,认为文化产业不是简单地指某一文化部门所从事的事业,而是文化经济一体化复合化的形式,科学、技术、教育、文艺、出版、新闻等产业化,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群体。在分析城市五次产业的基础上,《新论》还从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从城市经济的运行与调控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特别是,作者将城市经济作为中观层次上的经济进行了定位,分析了中观均衡与非均衡,分析了中观经济的风险和预警、中观调控手段的选择,既反映了该书的学术价值,也体现了成果的实用价值。

三、清新的风格与显明的特色

《新论》体现了新的风格。首先是研究角度新。处于世纪之交的城市经济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要求理论工作者从新的产业、新的结构、新的运行机制方面,把握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应该说,《新论》做到了这一点。概念新、观点新、体系新是该书的重要特色。从五次产业的提出,五次产业内部的嬗变与演化,作者设计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独到的结构,为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经济的整体和运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角度。资料新是《新论》的又一特点。作者较多地运用了国内外城市经济研究的最新资料和案例,注意较多地运用中西方最新的理论成果,使观点和结论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作为一部有较高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著作,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新论》不是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完成和终结,还有一些重要问题,如文化产业的内涵等需要深入研究,结构本身也需要时日才能走向成熟。尽管如此,《新论》为我国城市经济研究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应该得到充分地肯定,其理论成果则应得到推广,以引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更广泛地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